fbpx
網路地產王官方粉絲團 加入Line好友
登入 註冊

登入

一座全浮的音樂殿堂 磯崎新、豐田泰久與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Shanghai Symphony Hall

2014-12-11, 週四
從世界一流交響樂團的發展經驗來看,「廳團一體」是樂團運營和發展的最佳模式...

撰文/黃小石
圖片提供/大器木業

從世界一流交響樂團的發展經驗來看,「廳團一體」是樂團運營和發展的最佳模式;而大多數成功的交響樂團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集排練、演出、錄音、音樂教育和行政辦公於一體的音樂廳。例如:金色大廳之於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大廳之於柏林愛樂樂團、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之於洛杉磯交響樂團、馬林斯基音樂廳於于馬林斯基管弦樂團、劄晃音樂廳之於劄晃交響樂團等。


圖/文 當代設計提供

上海交響樂團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之一,曾被譽為「亞洲第一」。130多年來,它租用過許多演出場所和眾多藝術家合作,在上海演出了一萬多場音樂會,但卻無法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也不能按照自己的計畫時間來邀請藝術家、選擇劇場、安排排練與演出,只因沒有自屬的音樂廳。於是,擁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廳,也成了上海交響樂團130多年來的夢想。 「上海交響樂團遷建工程」終於在上海市領導的關心和協助下,於2008年6月立項並批准;接著於2009年10月,在上海復興中路1380號這塊歷史風貌保護區裡正式興建,並即將於今年9月落成開放。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用地面積為1635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9950平方米,其中擁有兩個演奏廳,大演奏廳可容納1200人,小演奏廳可容納400人。一開始的定位即是:中國最好的演奏廳、最好的錄影棚、最好的音樂教育展示中心,並以世界一流音樂廳的標準來建造,進而成為一個上海文化的新地標。

一座全浮的音樂殿堂

豐田泰久和磯崎新 領銜設計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和建築聲學上的要求,經過國際公開招投標,由兩位世界級大師—豐田泰久和磯崎新,以建築聲學為核心的設計和顧問團隊展開設計工作。

豐田泰久是當今享譽世界的建築聲學設計大師,近二十年來,經其設計的東京三得利音樂廳、札幌音樂廳、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和聖彼德堡馬林斯基音樂廳,均為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廳。

磯崎新則是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代表人物,他在世界各地設計的作品被譽為紀念性建築。兩位大師的攜手合作,無不力求在聲學上達到完美,在建築上能與周邊的歷史風貌達到最好的融合。

除了建築聲學設計和建築設計以外,樂團遷建工程的施工、監理團隊也是一時之選。為了隔開鄰近兩條地鐵震動對音樂廳的影響,設計師特邀請德國隔而固(青島公司)進行隔音防震設計,工程採用了德製隔振器將兩個演奏廳全部架起。此外,由同濟大學作為內地設計單位接手設計任務;劇場的專業設計,則由英國TPC劇場專業諮詢公司和日本WPC劇場專業諮詢公司共同承擔;上海第四建築有限公司作為施工總承包單位,工程監理由上海建科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擔任,兩個演奏廳的內裝木作則由上海「大器木業」承接。

安放在「彈簧床」上的「全浮建築」

音樂廳是所有劇院工程裡最複雜的,同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又坐落在歷史風貌保護區內,導致音樂廳建築高度受限18米,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量必須在地下進行。加上地鐵又恰從工地旁邊經過,離音樂廳最近的地方只有6米,建築設計遇到很大的挑戰。幸好磯崎新發揮創造力,設計了一個「全浮建築」,讓兩座大小演奏廳建在彈簧之上,於是中國首個「全浮建築」就這樣誕生了。

深達16米的地下結構上方整整齊齊地佈滿了鋼筋水泥支墩,工人們如同搭積木,把一只只黃黑色隔振器安放在水泥支墩上,小演奏廳底部60個水泥支墩上安放了94只隔振器,大演奏廳則在底部108個水泥支墩上安放了204只。這是中國第一個完全浮在隔振器上的建築。音樂廳建成後,還開闢了一個「觀光通道」讓聽眾可以近距離觀看這些支撐音樂廳並將噪音消化掉的「神奇彈簧」。

一座全浮的音樂殿堂

完全「沉浸式」的音樂體驗

世界一流音樂廳的建造,基本上都是先進行建築聲學的規畫,再由此完成最後的建築設計。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即是按照建造一流音樂廳的科學規律來進行規畫設計的。

在拿到豐田泰久的建築聲學設計大綱後,上海交響樂團才開始招標尋找建築師。交響樂的演奏不需擴音設備,完全依託於建築聲學,豐田泰久和磯崎新為了克服地鐵噪音和周邊歷史建築不被影響的問題,並肩工作一年多,在電腦上進行了一百多次建築聲學測試,然後再以1:10的比例搭建了一個巨大的聲學測試模型。模型的舞臺上放置著一個麥克風,發出短促的聲音以作為1:10的聲源;觀眾席裡,1200個從日本運來按1:10比例縮小製作的模型小人,並往模型裡充進氮氣使氧氣稀釋為1:10……在此種種條件下,設計師又對它進行了歷時三個多月共四次的聲學測試。在通過測試取得最佳效果後,才完成了設計圖紙的最終版本。豐田泰久信心滿滿地說:「如果我們能不折不扣按照圖紙施工,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將會是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廳之一。」

為了隔開地下和地上聲音對音樂廳的影響,音樂廳除了運用常見的「房中房」結構之外,還採用了鋼筋混凝土雙層牆結構,即頂板、底板和四周板牆都是雙層中空結構。同時,還要保證兩層牆的空腔內盡可能不留置任何可以傳遞聲音的雜物,以避免其成為「聲橋」。為此,施工單位上海四建組成了「攻關」小組,多次試驗,最終解決了此一技術難題。項目部還為「可伸縮」、「可一次性插入抽出」的雙層範本施工技術申請了專利。

磯崎新解釋說,演奏廳的音響效果十分敏感微妙,為了達到最完美的聲音體驗,舞臺、建築高度、人均佔有空間,甚至一塊反射板或一把椅子的佈置安排,都會對其產生影響。為此,豐田泰久和磯崎新同步操作,「如同打乒乓一樣,一來一回數十次」—這邊有了變動,那邊一定相應調整。每次調整,都用電腦模擬測試,以確保每個座位的直達聲、反射聲均衡而「有害回聲」(混響)完全消除。「我們不是在建造一間房子,而是在製作一件樂器。」豐田泰久如是說。

此外,上海交響樂團400座的小演奏廳(室內樂廳)不僅能夠進行樂隊現場錄音、專門錄音,還能實現3D全息錄音。「3D全息聲音技術」實現了聲音從前後左右及上下三個維度裡所有聲像位置的精確定位,讓聽眾可以獲得完全「沉浸式」的音樂體驗。這一技術在好萊塢、迪士尼、雪梨歌劇院等專業場館已經被成熟應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運用此一技術的專業場館。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於音樂廳的所有演奏,也能滿足電影音樂和網路音樂的聲音升級、錄音和製作需求,為音樂廳的未來運營提供了一個多元的發展契機。3D全息聲音技術還可通過與雲技術的無縫對接,在交響樂的教育、展示等功能上取得突破性的應用。

一座全浮的音樂殿堂

「廳團一體」的夢想終於實現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不僅擁有一流收錄音配備的演奏廳,今後還準備為交響樂的普及和教育開闢更多空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仍保留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可在觀眾入口大廳建立一個交響樂的「博物館」,同時還有音樂普及觀眾體驗區,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能更深入更直接地瞭解交響樂,甚至在入口大廳還隨時可能聽到四重奏或其他小型演奏會。

在道路兩旁梧桐林立的復興中路上,掩映在一片綠籬笆內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是一座呈波浪形、馬鞍式的低調建築。磯崎新選擇了樸素柔和的陶土磚來做外立面建材,淺紅和深灰色的磚塊與周遭的老洋房質感和諧相稱,但手法卻是十分現代的。他希望外觀上露出較小的量體體積來控制建築高度,把大部分的建築埋到地下去。外表雖不凸顯,但內部卻極其精緻,而且結構複雜,尤其完全以木作來呈現的內裝作業幾乎難倒了所有同行,最後只有依賴上海「大器木業」的工藝來完成任務。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大演奏廳,結合了傳統的「鞋盒型」和現代的「梯田型」兩種設計形式,讓觀眾座席分設在高低不同的多個區域。其中,6塊反射板是設計的一個亮點,它們不僅能反射聲音,使之更加豐富飽滿,還能用作投影螢幕上演多媒體交響樂。小演奏廳則有12個可分別升降的舞臺,這些變化多端的舞台空間,可以用於大樂隊排練、演出或錄音,也可視演奏者數量的多寡而升起不同數量的舞台,進行排練和演出;觀眾也可依據演奏形式的變化,或圍舞台而坐,或集中排坐於一側。

小演奏廳會持續舉辦各種音樂活動,比如室內樂的演出和與其他音樂型式的跨界合作。上海交響樂團有一個堅持29年的音樂普及品牌—「週末室內樂音樂會」。未來,在屬於自己的音樂廳裡,樂團依然每週五會在小演奏廳上演週末室內樂音樂會,週六則在大演奏廳上演「音樂季交響音樂會」,使上海與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樣,每週都有相對固定的音樂會,讓來到上海的所有愛樂者都知道—想聽古典樂,就來復興中路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